这是三个小故事,是国庆期间三个学员和李记喝酒吃饭时讲的故事,是三个酒醉微醺的包子人讲述他们自己经历的故事,也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。
1.
“对不起!我知道错了!”,老刘说完这句话,喝下整杯酒,眼圈有些湿润。
老刘是安徽人,李记这期学员里最大的一位,几年前来到北京,刚来时在马路边上卖包子,那年他儿子7岁。很久之后,他才知道,人生就是这样,只有在经历了之后,人才能变得更加成熟。现在老刘有3家店,马上要上中央厨房了。但当时的他,心力交瘁!哪怕他明知道来北京,竞争会很激烈,但是老刘当时相信,自己能在大北京站住脚跟。
来李记的北漂不少,李记觉得几乎每个来北京的人,都有一种信念,都想要在这里扎根、或是衣锦还乡,而且来的时候,自信满满,觉得一定可以,但现实总是残酷的,总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坚持下来。
摆摊时,老刘的儿子,每天下午6点左右都会去摊上找他,有时在塑料凳上写作业,有时在路边玩花花草草,有时困了就枕着书包趴在凳子上睡觉,不吵不闹。有天晚上,老刘的小摊被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,一个西装精英中年男在那大叫,指着老刘的儿子大声骂街,孩子不小心将手里的酸奶溅到他的身上。老刘一个劲儿地道歉。孩子也被人群包围着,眼里满是惊恐和无助,双手紧抓住老刘的衣角。显然,眼前的一切是孩子从未经历过的。后来中年男骂完了,爽了,走了,人群也散了。老刘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凳子上看着心酸的儿子,摸着孩子的头,嘴里说“没事”,孩子低头说,“对不起!我知道错了!”那一刻,用老刘在饭桌的上的话来说,他是心都碎了,真想离开北京,不在这遭罪。
那一刻,李记深信,老刘是流泪了,至少是在心里。
2.
“小王,你那双手擀皮的技术,能教教我吗?”,老张端起酒杯向小王而去。(有机会李记录个视频发上来,确实很快,值得推广下。)
小王,90后,干活麻利,效率奇高,别人一分钟包4、5包子,他一分钟可以包8、9个,快的时候还多。还可以双手各拿一个面剂子,用一根擀面杖同时转圈赶面皮,速度之快,令李记佩服。
正当我们跟小王推杯换盏,恭维小王的时候,小王说到,“教你这个没问题啊,但你们不一定学得会。我这都是让前老板娘逼出来的。”
小王之前在一家包子店当学徒,老板娘为了节约成本,把原本应该两个人干的活都压在他一人身上,不仅如此,一旦前面人手不足,还会经常去前厅帮忙,店里的大师傅除了调馅、配料以外,几乎什么都不管,干完活就找个旮旯坐那抽烟、玩手机,而小王却拿着一份学徒工资,干几个人的活。
小王说,“我闹过,也抱怨过,有段时间天天看老板娘不顺眼,骂他家祖宗,甚至想找个没人的地方打他一顿,然后走人,但是后来一想,没啥用,我年轻,就干呗,人家勾践还卧薪尝胆了,况且我本来就是啥也不会。我在那干了三年,前两年,我除了弄馅,啥都弄明白了,包的这么快就是因为当时没办法啊,老板娘催催催,我就只能干干干,后来店里的师傅走了,就我干的时间最长了,没办法,老板娘这才让我接触馅,又干了一年,老板娘说给我涨钱,让我当师傅,我当时就笑了,看见我笑,老板娘愣神了,没明白怎么回事。”
是啊,这种笑确实只有自己才会明白。
3.
当天吃饭的,还有一个老张,老张在这几个学员里,算是个有钱人,有时候一起出去吃午饭,总是老张抢着掏钱,他总是笑呵呵的,感觉没啥愁事,一看就是生活小康,不愁吃喝那种,在学习和吃饭的时候还时不时接点业务电话,老张以前是搞工程的,现在生意不好做了,想转转型,想用手里的闲钱搞了个小型的包子加工厂,用之前的关系搞搞批发配送啥的。
老张是典型的酒桌人士,劝酒啊,讲段子啊,无不精通啊,当天吃饭如果没有老张在,我们的情绪都会调动不起来,也不会聊的这么high,更不会有今天的文章。
我们吃饭时,饭店正在放郭德纲和吴秀波主持的“喜剧总动员”,当演到陈赫、贾玲的小品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时候,老张看的特别认真,看完之后,老张差点就掉眼泪了,跟我们说:“你们知道吗,当年我们刚起步的时候,为了跑活我和我爸天天在外面出差,当年,我爸跑业务时出了车祸,折了一条腿,瘸了,现在我有能力养他了,他又得了老年痴呆,现在时不时的就会认不出来我,子欲养而亲不待啊!”
老张的话虽然说的是轻描淡写,但李记听后,还是感到有些沉重。
编后:
饭吃了三个小时,文章写了三天,写成了三个故事。
您读完可能需要三分钟,读懂可能需要三小时,但读透、读明白可能需要三周、三个月、甚至三年。
做包子的朋友经常说:
做包子太累,起早贪黑数零钱。
当学徒太苦,活多挣少还受气。
开店有三座大山,原材房租和人工。
这些都没有错,但李记只想说一句:总有一天,你会对现在的生活说声谢谢,你受的苦,总有一天会是照亮你未来的路。